造物无言却有情,每于寒尽觉春生。译文及注释
译文
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,但却有情,寒尽而带来春天,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
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,只等春雷一响,百花就将竞相开放。
注释
新雷:春天的第一个雷声,象征春天的莅临。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
造物:指天。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
每于:常常在。
创作背景
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(1824)初春,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。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,已臻至绝境;而西方的鸦片贸易,又在不断增加。明智的士大夫,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,既满怀焦急不安;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。《新雷》正是寄寓这种复杂情绪的产物。
参考资料:
1、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.《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》 .上海 :上海辞书出版社 ,2012 :413 .
鉴赏
这首诗平顺自然,没有难词拗句,比较容易领会。在艺术构思上,诗人却匠心独运,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。
首先,诗人的移情手法,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。“造物无言却有情”,作为造物者的天,即自然界,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。诗人笔下,自然界不但能思维,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,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。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,在最难熬的时刻,自然界会冬去春来,带来温暖。不仅如此,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,来愉悦人类、安慰人类。这一切,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,就出现了。自然四时运行,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,无情绪可言。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,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。因此,诗人笔下的自然,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。在这个自然画面上,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,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,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。
其次,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,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。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,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,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,使画面更富悬念,更具戏剧色彩。因为造物有情,寒尽春生,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,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。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,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。所以,平静、寂静之中,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。在人们的情绪上,只有这样的时刻,最令人紧张,也最富于想象力。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,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,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。
因为诗人巧妙运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,来描写冬尽春来一时间情绪的波澜,诗歌虽然短小,却隽永清新,为人传唱。
张维屏简介
清代·张维屏的简介
张维屏(1780-1859年),字子树,号南山,又号松心子,晚号珠海老渔,广东番禺(今广东省广州市)人。嘉庆九年(1804年)中举人,道光二年(1822年)中进士,因厌倦官场黑暗,于道光十六年(1836年)辞官归里,隐居“听松园”,闭户著述。
...〔 ► =$docheckrep[2]?ReplaceWriter($ecms_gr[writer]):$ecms_gr[writer]?>的诗(12篇)〕猜你喜欢
- 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-
人间万事,毫发常重泰山轻。
出自 宋代 辛弃疾: 《水调歌头·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》
- 山中相送罢,日暮掩柴扉。
- 已恨碧山相阻隔,碧山还被暮云遮。
-
数人世相逢,百年欢笑,能得几回又。
出自 宋代 何梦桂: 《摸鱼儿·记年时人人何处》
- 君埋泉下泥销骨,我寄人间雪满头。
-
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
出自 唐代 张籍: 《节妇吟·寄东平李司空师道》
- 丈夫非无泪,不洒离别间。
-
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
出自 五代 李煜: 《相见欢·无言独上西楼》
-
悲莫悲生离别,乐莫乐新相识,儿女古今情。
出自 宋代 辛弃疾: 《水调歌头·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》